四川陳窯埂仿古建材有限公司
Sichuan chenyaog grey tile Building materials Co., Ltd
“祠堂”這個名稱最早出現于漢代,當時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禮》立祠堂之制,從此稱家廟為祠堂。當時修建祠堂有等級之限,漢族民間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許民間皆聯宗立廟”,后來倒是做過皇帝或封侯過的姓氏才可稱“家廟”,其余稱宗祠。
祠堂有多種用途,主要用于祭祀祖先,此外作為各房子孫辦理婚、喪、壽、喜等的場所。在古代,祠堂也是族長們行使族權的地方,凡族人違反族規,則在這里被教育和接受處罰,甚至驅逐出祠,在某種意義上說,祠堂就是封建道德的法庭。有的大家族的宗祠還附設學堂,讓族人子弟在這里讀書求學。正因為祠堂的功用如此之大,故其建筑是相當講究的。
我們常說的“寺廟”,其中廟的出現比寺要早得多,它與中華文明的發展密切相關。最早把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叫做"宗廟"。宗廟的設置與宗法制度密不可分;古人把祀神之處也叫"廟",如"城隍廟";王宮的前殿也稱作"廟",如"廟堂"、"廊廟"就是指朝廷。對胸懷大志有棟梁之材的人則稱"廊廟器",意思就是在夸此人能夠肩負起朝廷重任。
專祠是指為了紀念其功德,而為特定的人或神建立的祠宇。有大功德于民者,得敕封神號專立祠廟;以身殉職或親民之官,在立功之地或原任職之地建立專祠。這些紀念某人功德性質的專祠,由于民間對它們的祭祀崇拜之情,其保存時間和流傳之廣都遠遠超過了家族性質的祠堂。
有的宗祠是以一個同姓、同宗各支的宗族共建合祀先祖的祠堂,但也有數縣之內范圍較大合族共祀的宗祠,為宗祠中較大的宗族組織,它雖然仍是血緣維系的宗族組織形式,但祭祀的范圍已經超出了同姓同宗的血緣關系,包括了較大地緣范圍內的同姓同族不同支派、血緣相對較遠的族系,甚至包括有一定血緣關系的異姓家族。
祠堂文化作為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它既蘊涵淳樸的傳統內容,也沉淀著深厚的人文根基,還能從這里尋找到人類前進的足跡。祠堂傳達著中華幾千年深刻的文化內涵,書寫著歷代先人的是非功過,保護祠堂也是保護祖先留給我們的豐富的文化遺產和中華傳統的宗族觀念。